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赛事报道 赛事报道
奥运会运动员背后的艰辛故事_奥运会运动员背后的艰辛故事有哪些
zmhk 2024-06-12 人已围观
简介奥运会运动员背后的艰辛故事_奥运会运动员背后的艰辛故事有哪些 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奥运会运动员背后的艰辛故事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1.第
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奥运会运动员背后的艰辛故事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
1.第29届奥运会运动员(背后的故事)
2.十个奥运冠军的故事
3.举几个默默无闻,艰难抗争,而后成绩雯然的成功人士例子,说说你怎样看待这样的人
4.残运会冠军黄关军家属发声,残奥会相比于正常运动会有哪些艰难?
5.残奥会运动员的简单小故事
第29届奥运会运动员(背后的故事)
罗雪娟扶病夺金
罗雪娟是杭州姑娘,小学一年级时被学校体育老师选中接受蛙泳训练,罗雪娟很刻苦,一直坚持参加每年从4月至10月的训练,每天至少练2个小时,一直练到身体发抖。罗雪娟的父母给了她良好的家庭教育,引导她从小立下大志。罗雪娟没有辜负老师和父母的期望,最终成长为既庄泳、林莉、钱红、杨文意和王晓红“五朵金花”之后的中国游泳队的新****,是中国游泳队在2003年世界游泳锦标赛的3金得主。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罗雪娟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血液中先天性缺钾,从事剧烈运动容易疲劳,训练时常有缺氧的感觉,甚至会影响到心脏。然而为了祖国的荣誉,她决定再次为国参展,在雅典奥运会女子100米蛙泳决赛中,为中国游泳队夺得了阔别8年之久的奥运游泳金牌。当她再次出现在4x100米混合泳接力赛场并咬牙游完第2棒时,出现了令人揪心的一幕:直到第3棒选手快游到终点时,她仍然表情痛苦地漂浮在泳池里,最后,不得不在教练和志愿者的搀扶下离开赛场。罗雪娟的奥运会金牌含金量非常高,因此它被新华社奥运会报道团评为“雅典奥运会十大中国明星”之一。
“黑羚羊”魏玛?6?1鲁道夫
魏玛?6?1鲁道夫是一个顽强奋斗、战胜命运的美国女子田径运动员。她1940年6月23日出生在美国田纳西州一个贫苦的黑人家庭,她在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染上两次肺炎和一次猩红热之后就卧床不起了,差点丧命,4岁时又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拐,必须要靠支架来支撑。鲁道夫的毅力相当惊人,在家人的帮助下,她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通过康复训练和家人的按摩已经恢复到可以正常走路了,11岁那年,她第一次把支架脱掉,打赤脚跟着哥哥们打篮球。后来他开始天天练习跑步,一瘸一拐的左腿居然在锻炼中得到了矫正,身体也因为参加运动而强壮。到了12岁,她已经完全摆脱支架。在1956年第16届墨尔本奥运会的时候,她出现在奥运赛场上,获得了一枚铜牌,那时她才16岁。在4年之后的1960年第17届罗马奥运会上,鲁道夫一口气夺得了100米、200米和4x100米接力3枚金牌,震惊了全世界,被人们称为“黑羚羊”,她既成为了1960年世界最佳运动员,又当选了“奥林匹克**”。“黑羚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能使人战胜一切困难,只要努力就有成功。
1932年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希莉与迪卡里卡逊分获跳高金银牌。两人在共同的训练中曾互相鼓励、互相学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领奖台上,两人欢呼拥抱,过后将各自的奖牌对半切开,互换一半再焊接,成为金银各半的奖牌,作为友谊永恒的见证。
十个奥运冠军的故事
陈艳青:赢奥运两金举世无双 冠军背后几多艰辛
陈艳青的入选并没有多大特殊,那时候,她还是个11岁的小女孩,参加市里的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正好曹新明也想去看看比赛,为队伍找点好的苗子出来。正在投垒球的小艳青,其实力不俗,一下引起了曹老师的注意。
“你过来,让我看看”他招呼着艳青,小女孩很听话地过去了,老师随后让她跑了跑,跳了跳,觉得她各方面都比较不错,身体很灵活,协调性也好,当机立断,有了招收陈艳青的愿望。
“你愿意不愿意到苏州来念书?”因为艳青的家并不在苏州,如果真的要去训练,她必须先转学到苏州。当时因为情势复杂,陈艳青并没有作出承诺,但后来回家后,艳青还是把情况给爸爸说了。
“如果他说的是真的话,我一定让你去苏州念书。”爸爸当时就一个想法,让陈艳青走出去。因为他知道,如果不狠心,陈艳青肯定只能留在家里,和自己过一样的生活。但如果能够让她念个体校,也许她还能在小学当个体育老师。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6月份,陈艳青迎来了小学四年级的期末考试,而就在这时候,她所就读的学校收到一封信,是苏州市业余体校寄来的,信里有录取通知,另外还交代,艳青年级太小,可以由学校或者家长送去。
终于,1990年6月30日,还只有10岁的陈艳青,拿着小学四年级的成绩单,在爸爸妈妈的护送下去了苏州。
忍受伤痛 世界称霸
刚到苏州的时候,陈艳青练得很辛苦,因为手嫩,经常是现在训练的时候磨破了皮,杠铃上全是血。每次爸爸妈妈去看她,小艳青总会哭哭啼啼地追出门,要跟爸爸回家。
“当时还是很心疼,她练举重特别苦,一个男的都受不了,不要说女的,这个东西要往上顶上去,很难的,还不要说一年365天都这样。”不过再辛苦,爸爸都总归只有一句话“不狠心,能怎么办?”他最终还是毅然决然的走了。
在父亲的“绝情”和教练的呵护下,陈艳青的路走得相对平坦,1994年,她被调到江苏省女子举重队,师从曹新明,一年后,他们又都进入了国家举重队,曹老师依然是她的教练。
进入国家队后,艳青迎来了更多参加比赛的就会,但她从来不让人失望,1996年的全国锦标赛59公斤级,她获得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冠军。1997年第11届世界锦标赛,陈艳青又在64公斤级中获得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冠军,那时她十七岁,和大多数还在温室中待放的女孩不一样,那时候,她便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此后,参加58公斤级的比赛,陈艳青更是所向披靡,在悉尼奥运前的两三年里,她可以算得上是这个级别中的绝对霸主,1998年,陈艳青先是在亚运会夺魁,1999年的世锦赛,她虽然未能卫冕64公斤级,但在她参加的58公斤的比赛中,她同样在抓举、总成绩中夺魁,挺举获得亚军。
错误情报 无缘悉尼
2000年7月,悉尼奥运会的选拔赛中,陈艳青发挥得出奇的好,她以总成绩242公斤力挫群芳,在证明自己的同时,20岁的陈艳青看到奥运夺金的希望。
然而,就在悉尼奥运名单公布的前夕,一则错误的情报断送了陈艳青的奥运之路。
当时,有情报说朝鲜有一名选手的总成绩也达到了242公斤,和陈艳青不相上下。而中国女举人才济济,与其让陈艳青去冒这个险,还不如换上另一个级别,最终,中国队放弃了这个级别的比赛,陈艳青最终没能飞往悉尼。
知道自己落选后,陈艳青伤痛不已,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小级别选手,她觉得自己如果参加奥运会,肯定会为祖国赢得金牌。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在悉尼奥运会女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中的夺冠成绩,比选拔时陈艳青的242公斤足足低出22.5公斤,那则情报以一个近乎残酷的方式证明,它是错误的以及陈艳青的实力。
雅典复出 奇迹夺冠
悉尼之后,虽然陈艳青还很年轻,但已经心灰意冷的她,还是选择了退役,退役后,她去了当地的一所高校苏州大学就读。每天早上8点,她会骑自行车去上课,一天下来后,经常晚上还也要和同学一起上选修课。
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大学生涯,只是与众不同的是,陈艳青还有个特殊的身份,做助理教练。在早上上课前,她每天早上五点一刻便要起床,带着小队员去训练。
如此,日复一日,疏于训练的陈艳青手上的老茧正慢慢退去,但就在这时,那个曾经将她带出小镇的老师,再一次出现在她面前,那是2003年的11月,离雅典奥运会不过9个月。
拿到一块奥运金牌,这在陈艳青的心中永远是道伤痕,四年前的遗憾,她只能用胜利弥补。在曹新明的动员下,这位曾经的霸主最终决定复出。
谁也不知道那段时间里,陈艳青是如何度过的,但在回到省队的半年中,闭门修炼的她硬是将原来的成绩还提高了15公斤。雅典奥运会选拔,陈艳青在最后的选拔赛上,成功举起247.5公斤的总成绩,也顺利搭上了飞往雅典的班机。
雅典奥运会赛场,陈艳青没有给别人任何机会,虽然之前中国队必拿的一块48公斤级别的金牌丢了,作为第二个出场,并肩负重压的她显得很镇定,并最终以237.5公斤的总成绩获得冠军并打破奥运会纪录。
屡退屡进 放手一搏
雅典奥运会结束后,终于圆梦的陈艳青选择了休息,并开始作为助教参加工作,只是随后不久在南京举行的全运会,出于义务,还有对举重的不舍,陈艳青再一次站在举重台上。
那次的全运会,她同样以绝对的优势夺冠,但之后不久,她再次退役。
那时候的陈艳青有着自己的憧憬,想要尝试一下另外的生活,“一个女孩子从小生活在举重馆里,呆了十几年,很枯燥,我觉得自己基本功德圆满了。奥运会冠军也得过了,全运会复出结果也很好,我不想在30岁之前错过更多美好的青春。”于是陈艳青再次回到苏州大学的校园里。
只是对于所有运动员来说,“北京奥运”这四个字总是难以抗拒,激发出更强的潜力。随着北京奥运脚步的临近,陈艳琴的心在动摇。
和之前的几次一样,陈艳青终于还是回来了,而且也和每次一样,回归后,她总是找到更多的自信,成绩也是大幅度提升。
2006年多哈亚运会上,陈艳青以251公斤的总成绩,把自己在2004年雅典自己夺冠时的成绩,又足足提高了13.5公斤。 只是,那时候的中国队中已经涌现出一些新的面孔,邱红梅便是其中之一。2007年亚锦赛上,她以141公斤的成绩打破了陈艳青保持的挺举世界纪录,随后又在世锦赛中问鼎冠军。对于陈艳青来说,当时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抢到一张奥运门票,这甚至比在比赛中夺金还要困难。
2008年4月16日,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暨奥运选拔赛在安徽省合肥市继续进行,这对于陈艳青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下午进行的女子58公斤级的比赛中,已经0岁的陈艳青,仍然凭借自己稳定的发挥,一人独得抓举、挺举和总成绩的三项冠军,也最终获得了北京奥运会的参赛资格。
“请大家放心,我能成功!”场上霸气十足的陈艳青,场下同样充满自信,对于北京奥运,她只想要一个完美的结局
举几个默默无闻,艰难抗争,而后成绩雯然的成功人士例子,说说你怎样看待这样的人
十个奥运冠军的故事如下:1、马拉松选手巴尔蒂尼——从奶牛场跑出的奥运冠军
在奥运会最后一项引人关注的压轴戏男子马拉松比赛中,第一个跑进第一届奥运会开幕式场地、雅典帕纳西奈科体育场并第一个冲过终点夺冠的,不是来自肯尼亚的男子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特加特和在这个项目强大的非洲选手,而是许多人并不熟悉的意大利的斯特法诺·巴尔蒂尼。
巴尔蒂尼并非“外星人”,而是一位在近几年非洲选手基本垄断世界长跑及马拉松比赛的潮流下,惟一一位能不停地在世锦赛和世界几大著名马拉松赛上与之抗衡并取得好成绩的白人马拉松选手。因此,赛前意大利人就已经把这枚宝贵的金牌“偷偷地”计在自己的账下。
2、获得女子击剑金牌的美国运动员马瑞尔·扎古尼斯
在奥运会开始前5个月,马瑞尔在奥运选拔中落选了。可是她没有放弃,继续刻苦训练。在比赛前几天,由于一名运动员因伤退出,马瑞尔才拿到雅典奥运会的入场券。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她最后过关斩将,为美国队赢得了第一个女子击剑冠军。
3、希腊举重运动员迪马斯
获得三次奥运举重冠军的希腊运动员迪马斯希望在家乡父老面前,用一枚金牌为自己的运动生涯谢幕。然而他只获得了铜牌。在颁奖仪式上,在宣布了他的名字和奖项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长达十几分钟,向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表示敬意。
4、三次征战奥运会的摩洛哥田径运动员奎罗伊
奎罗伊是多次获得世锦赛1500米冠军的优秀运动员,两次参加奥运会,却都和志在必得的冠军擦身而过。雅典奥运会上,他终于夺得了金牌,夺冠后的他冲上看台,抱着两个月大的女儿狂吻。
5、奥运冠军王丽萍
悉尼奥运会王丽萍为中国田径夺得惟一一枚金牌的振奋人心场面,似乎已经从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出,采访全国竞走锦标赛,感受最深的是丹东历史上第一位奥运会冠军在当地群众中的影响,市民们无一不为丹东拥有这位竞走冠军而感到骄傲。
6、中国首位“00后”奥运冠军-任茜
任茜出生于2001年,15岁的她已经斩获过国际比赛的冠军。在2015年的世锦赛上,她获得了该项目的银牌。?
在里约奥运会首轮比赛上,任茜选择向前翻腾三周半,动作细腻,入水效果稍显不足,得到78分。第二轮,任茜选择向内翻腾三周半抱膝,正常发挥,得到84.80分。第三轮,任茜带来向内翻腾三周半抱膝,非常完美,有效分全部都是9.5,得到94.05分。
第四轮,任茜选择向后翻腾两周转体一周半,再次跳出90+的高分,得到91.20分。最后一轮,任茜第五跳选择3.2的难度,发挥完美,再次跳出91.20分,总得分439.25,斩获冠军。
残运会冠军黄关军家属发声,残奥会相比于正常运动会有哪些艰难?
2008年奥运冠军背后艰辛的故事
如果不是获得一枚奥运金牌,他们可能仍在默默无闻,继续饱尝艰辛。网友为此纷纷发表评论,热议“冠军背后的故事”,很多网友都用“冠军多是苦孩子”的留言表明自己的心迹。
为什么奥运冠军多是苦出身?在我看来,“冠军多是苦孩子”与其说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倒不如说是一种必然的契合。
金牌不是一天“炼”成的,没有历经各种磨难锤炼,没有接受过失败的挫折教育,他们不会那么快从跌倒中爬起。历数陈燮霞、郭文珺、陈艳青等奥运冠军背后的故事,在没有摘取金牌之前,他们自知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方能一展雄姿。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多数人习惯了享受安逸的生活,顺境要比逆境多,自然而然也就失去了上进心。没有哪一名奥运冠军是从安逸的温室里走出来的。当然,这些苦难出身的奥运冠军也得益于包容开放的体育机制,正是这样一个平台给他们创造了一片英雄用武之地。
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和对意志品质的要求,实际上就是“斗苦斗志”的赛场。吃不了苦头的人,永远无法品尝到成功所带来的那种甘甜;只讲收获不讲付出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摘取令人艳羡的桂冠。奥运冠军之所以能“熬”出头,源自于他们的不服输精神,而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恰恰又跟他们从小历经苦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苦难是一笔财富,苦难造就了奥运冠军。当我们看到奥运冠军“超强”一面的时候,想必嘴里总会自言自语一句:“他(她)怎么那么出色呢?”其实,在我们追溯源头的时候,无形中就已经留意奥运冠军的一举一动。是故,笔者期待着更多的媒体能多深挖一些奥运冠军的苦难史,为我们奉献更为丰盛饱满的“励志大餐”。
北京奥运会的第一个比赛日,对于肩负首金重任的杜丽来说是灰色的,泪水外面的世界看起来一片朦胧。她想看到国旗升起,为此努力了4年却没有达成。其实,当她打完10米气决赛最后一发的时候,她还没有想起来哭。可是,“杜丽加油!”不知谁的一嗓子,让她的泪水一下子喷涌而出。
“这次流泪倒不是因为我没有拿到那块金牌,只是看到这么多人关心着我,我觉得对不起大家。那几天我觉得比4年还要漫长。”5天后的女子50米三姿比赛后,杜丽发自肺腑地说道。
夺冠之后,杜丽公开向教练表示了歉意。“资格赛有几枪状态不好,教练想让我下来跟我说两句,我没有听她的。当时跟教练发火了,但我知道自己肯定出问题了。”杜丽说,“我告诉自己,绝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我是杜丽,我要打出杜丽的样子。”
打完9发之后,杜丽重新拥有了1.6环的优势。“第10枪怎么打呀?在很短的时间里,脑子里闪过的念头真的特别多,但是我告诉自己,举枪的时候必须要静下来。”果然,杜丽成功了,她再度上演了雅典奥运会时的转身一笑,而随即,她也再次泪如泉涌。
冼东妹,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妈妈级奥运卫冕冠军。为了祖国的荣誉,这个“狠心”母亲不仅再次选择复出,还提前给孩子断奶,投入训练……
1997年八运会,冼东妹带伤拿到了冠军,但为确保夺冠采取保守治疗的伤势在比赛过程中加重,她决定退役;2001年九运会,广东女子柔道队实力很弱,冼东妹复出后成功卫冕,而后又神奇地拿回了亚运会银牌;雅典奥运会夺冠则是她复出后的另一个奇迹,因为此前医生判定她已无法继续从事柔道运动;2005年的十运会,广东队再次把她劝了回来。
北京奥运会,冼东妹第五次复出。因为已有14个月没有进行系统训练,她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减轻体重、恢复力量。那时,女儿刘佳慧只有4个月大,“我很心疼,但有时候必须付出,别无选择。”冼东妹干脆给女儿断了奶。
“虽然每天的训练十分劳累,但是见到孩子可爱的笑容后,所有的疲劳和烦恼一下都被抛在脑后。女儿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动力。”小家伙很懂事,妈妈不在的时候不哭不闹,给了冼东妹很大安慰。或许是女儿的鼓励,让冼东妹重回赛场、恢复状态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
终于,苍天不负苦心人,冼东妹在北京奥运会上成功卫冕。夺冠之后,冼东妹在电视镜头前哽咽着向女儿表露了心迹:“妈妈一年多没在身边,以后会好好补偿你。”相信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会被深深打动。
今年27岁的张娟娟,从小陆续练过铁饼、铅球、标枪和射击。1995年青岛射箭队成立时,她又被选中,没想到,这一练却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不是我选的射箭,是射箭选择了我。”以沉稳表现创造中国射箭新纪元的张娟娟如是说。
就像母亲孙荣珍所说的那样,张娟娟的成功,和她的成熟懂事、能够吃苦,骨子里有一股天生不服输的韧劲密切相关。刚刚练习时,张娟娟每天做的就是摆射箭的姿势。过了几天,仍然没有弓,教练给她的是一根皮条,让她练力量。后来慢慢换成两根,三根,每天她就是那么分腿一站,开始“拉皮条”。
后来终于可以拉弓了。张娟娟刚开始根本拉不开,不过浮躁的心倒是就此踏实下来。一天拉弓300多次,拉开了还得停住,刚开始还行,次数多了,停住弓时胳膊直抖,实在撑不住了,想往回缩,这时就会听到教练的吼声:“拉回去!”
之后开始瞄靶了,可张娟娟又犯了射箭运动员独有的“黄心病”:只要一瞄到箭靶的黄心(9环和10环),弓就晃个不停。很多射箭运动员就是因为过不了“黄心病”这一关而退出的。有两年的时间,张娟娟的训练主要就是改正瞄准时的毛病。这一过程漫长而枯燥,是常人难以忍受的,但张娟娟凭着自己的毅力坚持下来。此后,她的成绩稳步提高,具备了世界一流射手的实力。
奥运夺冠的那场比赛中,张娟娟的眼神流露出杀气,过硬的心理素质助她战胜了强大的对手。据悉,这也和张娟娟的自我磨炼有关,比如凌晨两点起床在马路上走,经常进行爬山登高训练等。
身高1.81米,说话慢条斯理,19岁的刘子歌只是在率先触壁后的那一瞬间有点激动和惊讶:“我没有想到能游这么快,而且是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赛前我知道自己的成绩会不错,但真的很意外,如果说秘诀的话,就是我没有任何压力。”
前国家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说,刘子歌的技术合理,省力有效;身体位置平,手腿配合和呼吸十分协调,技术结构和澳大利泳名宿肯·伍德的得意门生斯基佩尔几乎如出一辙。
刘子歌的成功,与创造中国男子游泳奥运奖牌“零的突破”的张琳一样,都含有“澳大利亚元素”。只不过,帮张琳“画龙点睛”的是澳洲名帅丹尼斯,而刘子歌的教练金炜是中国人,在训练中沿用了典型的澳洲训练体系。
金炜曾经在澳大利亚执教4年,师从肯·伍德,掌握了当今世界游泳强国最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手段。从刘子歌力克原世界纪录保持者斯基佩尔、波兰卫冕冠军叶杰伊恰克的表现来看,金炜的训练方法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除了科学的训练方法,刘子歌夺冠还与她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关。即使在获胜之后,人们看到她仍然很平静,没有狂喜,没有眼泪,只有脸上淡淡的笑容。
1998年,7岁的林跃背井离乡到省城广州学习跳水。当妈妈前去探望的时候,他要求和妈妈进厕所说说悄悄话。一进厕所,他就高兴地抱着妈妈,说怕被别人看到笑话。那么小的孩子,除了刻苦训练,还要自己打点生活,其中的艰辛,外人无法体会和理解。
2001年,广东国际跳水培训中心停办,为了让林跃继续追求他的梦想,父母毅然选择自费送他去参加培训。
对于这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成了最大的负担。但是,林跃的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保证他的学习。在外地拼搏的10年里,林跃回家的次数总共不到5回。性格沉稳内向的他偶尔也会想家,也会抱着电话难过,闪现出打退堂鼓的念头,但当他想到母亲下岗,父亲为了凑齐他在北京的日常费用卖掉房子,有段时间还在公园外摆摊出售小商品时,很快就又打起精神走上跳台,他说:“从那时起,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跳出点成绩来报答父母,哪怕付出再多的艰辛!”
8月11日,在广东省潮州市西湖山的后山山坡上,两间小平房前摆着一台电视,旁边坐满了从四处赶来的林家亲友。而远在北京的水立方,10米台上近乎完美的6跳,终于让17岁的林跃赢得了梦寐以求的奥运金牌
残奥会运动员的简单小故事
就在5月24日下午,在甘肃马拉松赛事发生意外的两天后,黄关军的父母、妹妹等亲属抵达了甘肃景泰县。下午5时许,他们见到了黄关军的遗体,一家人都悲痛不已。他的父亲和妹妹都接受了媒体的采访。黄关军的父亲黄顺林在甘肃景泰县的宾馆内,回忆起儿子过去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了愧疚,黄关军的父亲说到:?获得全国残运会冠军后,他曾答应我满了34岁就不再跑步,他还有一个月就满34岁了。?。黄关军天生聋哑,为了儿子能有好的身体,在其2岁时,黄顺林就制作了一个沙袋,一大早就让黄关军起床打沙袋,然后去跑步,?他跑步就是我从让他练出来的,后来他就停不下来了,我真的好后悔!?对于哥哥的离开,黄关军的妹妹黄琴非常难过。黄琴回忆到哥哥,说自己的第一个手机还是哥哥买的,哥哥还想带她去做近视手术。可是一切都是来的那么突然,?开会,越野?就是黄关军留给家人最后的消息。
从1984年开始,我国正式举办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到目前为止,每四年一次的综合性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已形成制度。所有参加残奥会的运动员,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自强奋斗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有一段艰难前行的经历。残奥精神包含着一种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在赛场内外,残疾人运动员都以不屈的毅力,挑战和超越生命的极限,身体上的残缺使他们的精神力量更加强大,我们应该对每一位残奥会运动员都怀有敬佩之心。
残奥会无论是参赛的运动员以及赛事的举办都要比正常运动会要艰难的多,残奥会的运动员比正常运动员付出了更多的努力,精神力量的支撑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在赛事举办上,残奥会的工作要做的更加细腻,要保障每一个运动员的安全和比赛的公正,同时照顾好残疾人运动员的生活,这比正常运动会的工作要多的多。
此次黄关军的遇难让许多人都为他感到惋惜,一位坚强的聋哑人运动员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所以以后我国的马拉松赛事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平安回家才是马拉松的终点。
任桂香:金牌送给丈夫和婆婆
2000年,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年轻中国人第一次出现在悉尼残奥会的赛场上,她就是任桂香。据她回忆,那时候非常紧张,就感觉心一直怦怦地跳。8年之后,她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她再次出现在北京残奥会的赛场上,她的心情已经很平静了。任桂香在9月10日的乒乓球女子单打WS5级别比赛中战胜了队友顾改,再次问鼎残奥冠军的宝座。她打得很主动,细节把握也很好,任桂香对自己今天的表现十分满意。
母女:最大的困难是亏欠了孩子
在残疾运动员的训练中会出现很多困难。据任桂香的教练林秀炳介绍,残疾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肢体摩擦,碰撞等等问题,他们在训练中都是克服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不过在任桂香的眼里,这些困难都算不了什么,对乒乓球的热爱战胜了一切。
任桂香是喜欢打乒乓的,就是这种热爱,让她打了14年的球。她说,她是把乒乓球运动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的。14年走过来,这一路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在任桂香看来,最大的困难出现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后。那时,她已经是两届残奥的冠军了。任桂香在2004年之后生下一个女儿,光荣地成为一位母亲。为此,她有一年的时间没有训练,直至06年才从新拿起球拍。在任桂香眼中,最大的困难就是长时间训练比赛,没有时间陪在家人孩子身边,感觉亏欠孩子很多。
队友:看了她的比赛才选择乒乓
中国选手刘静在9月10日的女子单打WS1-2级别决赛中获得了金牌。而她是因为看了任桂香在2000年悉尼残奥会夺冠的比赛才决定成为一名轮椅乒乓球运动员的。也许任桂香并不知道,她的努力拼搏给其他年轻人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带着眼镜的文静女孩顾改是任桂香决赛中的对手,平时,她都称呼任桂香“香姐”。提起这位大姐姐,顾改说:“她真的很棒。”顾改觉得,今天任桂香表现的的确十分出色,输给她心服口服,日后还会继续努力。在顾改眼中,任桂香不仅球艺出众,还十分贴心。顾改回忆道,任桂香平时就对她们这些小妹妹很照顾,还经常给她们一些技术上的指导,对她们十分鼓励。谈到这些“后生晚辈”,任桂香只有一句话,“我们的队伍是最强的。”
丈夫:最亲密的战友
在中国轮椅乒乓球队中,任桂香有一位特殊的战友。他就是张岩,任桂香的爱人。据教练林秀炳教练介绍,张岩和任桂香是曾经在雅典残奥会上双双获得金牌的冠军夫妇。不过张岩此次残奥之行并不顺利。由于级别合并,张岩不得不和比自己残疾程度更轻的运动员同场竞技,最终输掉了比赛。
当晚,任桂香发短信询问工作人员,才得知了丈夫战败的消息。不过任桂香觉得这没有什么。她说,在张岩那个级别里,运动员的水平都很高,谁发挥好谁就赢,输了也很正常。昨天晚上,任桂香并没有遇到丈夫,也没有对她说什么安慰的话。第二天,两人见面也没说什么,只是相互鼓励了一下。决赛场上,张岩一直在看台上关注着妻子的比赛,为妻子的每一次得分鼓掌呐喊。当任桂香最终获得胜利时,张岩已经激动地涕泣连连。
颁奖仪式结束后,任桂香第一个冲到了丈夫身旁,和这位最亲密的战友分享胜利的喜悦。
师生:不用准备旅行包的教练
林秀炳教练在福州体育局工作。平时兼顾健全人和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他也最了解残疾运动员的艰辛。今天,爱徒成功折桂,对他来说确实是一件大喜事。不过让这位教练最得意的另有其他事情。
“老林,你怎么不准备吃的?”林教练的同事总是奇怪,每当要出差时,大家都在忙着准备旅行包和出行要带的食物,只有林秀炳没有事做。可是,林秀炳在外出时吃的从不比别人次。林教练说,那是因为任桂香早已为他把吃的准备好了。
据林教练介绍,他和任桂香一同训练生活了8年,在这八年中,每逢出差时,任桂香都会为他准备好食物。林秀炳说,作为一个男教练,抓起训练来自然是不会马虎,但在生活上总是比较随便。而细心的任桂香帮了他大忙。
八年来,任桂香没有因肢体上的困难动摇为国争光的决心,林教练深知她们付出了更多的艰辛。而任桂香还能处处体会到教练的难处,这让他感动。林秀炳觉得,他可以感觉到任桂香对师生间的情谊有多么珍视。
婆媳:最想感谢的是婆婆
任桂香目前还没有什么残奥后的计划,等到北京残奥会结束后,她只想好好休息一下。她此时此刻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感谢家人。任桂香最感激的就是她的婆婆。她说,要谢谢婆婆替她照顾孩子。
好了,今天关于“奥运会运动员背后的艰辛故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奥运会运动员背后的艰辛故事”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